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最後的最後。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結束了。會結束有許多理由,在這期的徵選公告裡被大量地抨擊不給演出者費用,消費音樂人,其實只算是給這件事一個契機。

被留下大量的負評,對店家來說當然很痛。其實聰明的作法,就是讓這件事就這樣過去,不用再攪和些甚麼,對穆勒來說可能是最好的。今天為什麼要再說些話,繼續引起被抨擊的可能呢? 

是一個來過穆勒演出很多次的好朋友,轉貼一個活動給我,即是因這次穆勒被攻擊的事情而起的,要邀請對音樂展演這件事有各種想法的朋友參與的討論會。由於店務繁忙,我想我是去不成了,一方面我也想,我的出現會不會反造成討論失焦,也未可知。 

會打這篇文章,是因為這樣,知道有一些人是真的在關心整體的問題,而我想以我個人的脈絡和角度,提供一些資訊,這對我來說,可能是更負責地為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送行的一個方式。 

我是七0頭出生的人。在我成長的年代裡,網路和電腦是後來才發生的事。在這以前和這以後,實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。在我的大學生涯裡,我們要找樂子,是上街去找。作為一個音樂與藝文消費者,那時會有的晚上行程,就是看看今天想去哪間店──想聽爵士去Blue Note,想聽地下音樂去地社,想輕鬆享受一點音樂喝點東西閒聊就去河岸。然後從咖啡館蒐集DM,看看對哪些戲哪些電影有興趣,去年代或兩廳院售票端點買票。 

我們花大量的時間在街上、在咖啡館裡,資訊的流通大多還是面對面,互相討論。而當我出了社會,乃至於開一間店之後,似乎一切都變了。街頭上不再有人,老一派的藝文咖啡館還留存下來的恐怕一隻手就數得出來,人們似乎也不再認場地找樂子,而是更精準地在網路上相準了自己對哪些展演有興趣,就在網路上買票,就這麼去了。 

看起來很方便,省去了大量的時間和踩到雷的風險,但可曾想過,這轉變之後,我們失去了甚麼? 

世界並沒有變得更平等,缺乏資源的創作者依然沒有更多的機會。怎麼會這樣?我們不是不用浪費錢去印成效不彰的DM海報嗎?網路不是一個免費的有更多曝光機會的地方嗎?就我的觀察,恐怕事情令人絕望。在這個甚麼都依賴網路的時代裡,網路上面就是戰場,只是有資源沒資源的人,被一起拉到這個戰場上來了。要曝光?可以,你要不想盡辦法不斷生出大眾感興趣的內容,增加你的點閱率,要不就是花比以前更多的錢,買廣告。 

然後街頭上的人消失了,在咖啡館相遇相談的人消失了,去Live House撞撞看今天有甚麼表演的人也消失了。你不再有太多機會因為一場演出,認識新的,可能會對你的音樂有興趣的愛好者,因為基本上來的人,都是已經聽過你音樂的人。 

這個現象,或許才是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結束的主因。 

這個活動的初衷,從來就不是為了要靠這個企劃賺進多少錢。穆勒看起來做了很久,做得很穩定,實際上,從開始到現在都在收支不平衡的刀口上走著。並不是說這樣就可以不給pay,而是,這件事從一開始,這個企畫的最核心,經過思考過後,我們決定這是這個企劃最適合的方式。 

由店家給Pay,意味著甚麼?如果一開始就要從這考慮,那麼這就是一個商業行為。我們必須很務實地去談,要如何能做到給Pay。首先的問題就是,一個商業行為,如果不能創造營收,能不能做?當然不行啊,一直做一直做就是等著不斷賠錢下去,那結果還是一樣做不下去。所以,給Pay的演出,你怎麼樣就是一樣還是要考慮怎樣收支平衡。 

所以,就得要從能夠收支平衡的方式去想。怎麼做?根本不可能做低消入場,那個會賠死。你們以為賣咖啡很好賺嗎?懷疑的人自己去查查咖啡館的成本結構,那根本不是一個賺錢的行當,在這裡談這個簡直是浪費時間。所以,低消入場不行,那要收門票囉? 

門票一張200~300怎樣?勉強還算是輕鬆花得下去的錢,不會讓場子太難看吧?那,扣掉場地基本的人事房租水電原料支出,算一個人頭150吧,剩下就50~150一個人頭,今天一個50人的場子,靠這個表演創造的收入就是2500~7500。店家跟樂手各拿一半,那就是1250~3750,兩團在拆半怎麼樣,自己算吧。 

50人的售票場,你叫沒有舞台經驗的人怎麼扛?誰要來聽你?那怎麼辦?包票啊。 

這只是簡單的數學而已,要考慮到創作,那事情就更複雜了。你到底想做自己真心想做的音樂,無拘無束地去實驗,還是要做能吸引人能賣錢的?如果今天,要把一個沒有舞台經驗的樂手推上舞台,而要他考慮票房問題……我不知道別人怎麼想,但以我自己曾經是個只做自己想做的戲的劇場人的經驗來說,我比較希望多一點考慮自己創作上的問題。 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到底想做甚麼?你要曲解成我們在找理由消費音樂人,那是你的自由。要不要收費,要不要給Pay,要怎麼樣去培養這個活動和我們想培養的樂手,這些我們都想過。唯一沒有想的,就是怎樣利用樂手賺大錢。這個活動,只是開始於一個契機──我說過好多次了。當在過去的機緣裡,聽到樂手專注於他的音樂上的那種力量,那讓我覺得非常動人,我希望,可以把他們的美好,介紹給更多的人。 

我不想浪費時間在我們為此做了多少事情上,今天的目的不是解釋也不是討拍,只是希望在這個活動的末尾,最後最後提供大家一些訊息,能讓有心的人做一些參考罷了。 

我認同在同樣的前提下,還是可以試著多盡力一點,給樂手一些車馬費,讓來這裡的樂手有更多被照顧到的感覺,這確實是過去我們未做,而實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。但我想,關心整體音樂環境的人,會感到不平衡的人,都不會因為少少的車馬費就覺得,嗯,所有的一切都沒問題了吧? 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結束的主因,稍早有帶到,說得更完整一點就是,我們花了大量的心思,為活動為樂手宣傳,每期每檔認真地聽樂手的音樂,要把我們在裡面聽到的美好聲音轉化成文字傳遞給大家……這些事情,在這個時代下,看來似乎是種徒勞。 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並沒有累積多少常客和聽眾。因為現在的人根本不認這個。過往有很少很少的人會因為這個活動特地來,大概也是一隻手掌數得出來的。其他的,就是本來就要來咖啡館消費的客人,他們的反應有兩種──一種是不知道有演出,本來要在這裏做事談事情的,那麼他們會離開。另一種是沒所謂,順便聽聽看。 

我們幹了這麼久,能提供給樂手的多的曝光機會,好像也就只有那麼一點點罷了。所以,假如這個舞台,沒有提供給樂手別的──或許是我們聽過他們的音樂給予的回饋;或許是初次登上舞台的經驗;或許是與聽眾交流的時刻……那麼從表面上的結果論來說,事情會像今天穆勒被抨擊的一樣:反正來的都是樂手的朋友,店家不過就是靠這個在賺錢罷了。 

如果是這樣,那就是收了乾脆。 反過來說,我覺得很幸運的是,即使是這樣,還是有很多來過的樂手,在這段時間與我分享他們在這裡演出過的心得,與這個地方對他們的意義是甚麼。 

所以,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結束了。結論就是過氣了,在這個年代,在台灣,或許不能再用這樣的方式做事情了。攻擊我們的人們哪,你們說的或許都是對的。因為你們才是當代的,要決定自己贊成甚麼,反對甚麼,事情要怎麼做的人。 

我只想對你們說,我也是一樣。過去,我對許多事情感到憤怒,對自己的處境感到艱難。從以前到現在,其實我都在一個很邊緣的位置(實在沒想到現在會引起這樣的風波),我當過劇場人,平面設計師,紀錄片工作者,到現在開了幾年的咖啡館。所有我現在所做的事,都是對我過往自身困惑的回答,與你們現在的困惑並無二致:創作者要如何在這個環境中生存?要如何負擔起自己的生命?要如何獨立地走下去? 

這是每個創作人,或著該說,是每個人生命中都不能不答的問題吧。而我用自己的生命做出回應,其他的人也用他們自己的生命做出回應,然後再繼續被下一代反對與推翻。我們的社會現況,不就是對那些問題,這樣代代累積下來的答案? 

我不擔心批評也不怕反對,對我來說,這些反對與推翻,放在一個更大的脈絡下,其實是種集體的共同創作。我想在這裡用我走過的路,在這個創作裡面回饋一點甚麼,如此而已。而我已經過氣了,現在是你們的時代,由你們來決定,今後要用甚麼樣的步伐,繼續走下去吧。 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就這麼再見了,這是我最後對他的收尾。僅僅為自己的創作負責。未來穆勒若還有其他音樂演出,我們會好好想想該怎麼做。但基本上會是Case by Case的,這樣的徵件,不會再有了。 

那個跟我提到那個討論會的朋友,謝謝你知會我這個訊息,如果沒有你的話,我不會打這篇文章。而這就是我對這件事的回應了。 

謝謝大家。 

穆勒咖啡館店主 Aarti

4 則留言:

  1. 我是吳建峰
    老闆你辛苦了

    回覆刪除
  2. :)謝謝你們,這段旅程因為你們而美好。
    我還記得,每個來到這裡的樂手,那專注,流動,隨著音樂一起散發出來的迷人光芒。

    回覆刪除
  3. 辛苦了
    現在才知道這個消息
    我是曾經在你們這表演過的創作者
    我必須說這樣的空間對我來說是很有意義的

    回覆刪除